专题
张宝贵
访低碳环保雕塑先行者张宝贵
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,“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”,“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”。进入新时代,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,“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”。雕塑作为造型艺术,是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制作的“三维”空间形象。雕塑常用的传统材料包括石材、木材、金属等,都取自于自然,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自然资源,破坏了自然环境。而用废弃的砖瓦渣石等废料作为原材料,通过特殊工艺手段制作成的雕塑,称之为“低碳环保雕塑”,这是一种新形态的“生态产品”。
人物简介:张宝贵,1950年7月出生,北京市人,1968年去山西插队,1987年回到北京专门从事造石艺术的研究与创作,三十一年来始终贯彻低碳环保理念,坚持用废料为材料制作雕塑,开创了环保雕塑艺术,成为了环保雕塑第一人。
张宝贵老师近照
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的《玉海吉祥》 作者:张宝贵
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《紫微辰恒》 低碳材料制作
问题1:三十一年前,在社会还缺少环保理念和意识的背景下,您当初是怎么想到环保雕塑的?您认为什么是环保雕塑?与传统工艺相比,环保雕塑的优势是什么?
张宝贵: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个新词汇,环保雕塑也是一个时代用语。三十一年前,我选择用炸山剩下的废渣、废石料,还有别人拆房子剩下的废砖瓦的粉碎物作为原材料做雕塑,主要是和当时的生存状况有关系。当时从山西插队回来,自己没有资金,买不起石料,为了生存只有另辟蹊径,所以就选择了用废石渣等做雕塑,一来价格低、成本小,二来自己懂些做模具的方法,容易上手。
环保就是环境保护。通常的环境是指水环境、矿产资源环境、土地资源环境、大气环境,这些是看得见的物质环境。还有隐性的社会环境、心理环境等等。我理解的环保,就是能够少从自然界掠取资源,比如石头、金属等。世间本无废物,废与不废,不在物,在于人。把一些丢弃的废物用起来,变废为宝,通过一些特殊的工艺制作成雕塑,就是环保雕塑。三十一年间,大大小小做了不少雕塑,刚开始不被人接受,因为用废料为原料做成的雕塑是一个新生事物,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被人质疑,后来通过技术革新,解决了材料的强度、构造、工艺、造型、模具等问题,再加上所做的雕塑价格便宜,吸引了市场关注。1995年我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个展,1996年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展,有的作品被美术馆和世界银行收藏;后来又连续参加了中国艺术博览会和中国雕塑论坛,中国历史博物馆、钓鱼台国宾馆等选择了这种雕塑,环保雕塑慢慢被社会接受了。现在国家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战略高度,我觉得环保雕塑一定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环保雕塑作为新生事物有很多优势,它不破坏自然环境,可以变废为宝。它的最大优势是改变了我们的传统观念,因为以前只知道石雕、铜雕,用废料做雕塑带来的是思维上的变化。所谓雕塑文化,除了造型问题外,一定和精神状态有关系。
北京当代万国城《自然状态》 作者:张宝贵
问题2:截止目前,您做了多少件低碳环保雕塑?都去了哪里,一般体量多大?您是怎么解决雕塑质量安全问题的?社会对这种雕塑的接受程度有多大?
张宝贵:三十一年来,我送出去了大大小小的雕塑大概有8万件,有的被政府送给了国外一些重要国家首脑,比如原科技部长万钢将我的雕塑《对话》赠予美国前任副总统戈尔,告诉他这是中国的低碳雕塑。有的送给了世界组织,比如2015年世界气候大会,组委会秘书长从我这里取走了二十三件雕塑,送给了相关国家政要。我用环保材料做的城市雕塑大概上百件,有浮雕有圆雕,最大的有两千平米,比如奥运会铁人三项赛周边环境浮雕。我做的环保雕塑有的只有巴掌这么大,这些雕塑只要朋友们喜欢我就送,除了造价低的原因,我还渴望交流,别人是通过拍卖得到社会认知,我是通过赠送被社会认可。近十几年来,我主要用环保材料服务于建筑,为张锦秋、崔愷等一些著名建筑师的项目服务。如果把建筑当作雕塑,那么一个建筑外墙就有一两万平方米,人们的视野一下子就变大了。
当初,有人怀疑这种雕塑的安全性,担心水泥加石渣会不会裂,是不是会脏?我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?一方面向专家请教,一方面买书看,主要就是做试验,自己琢磨,三十一年的时间里,在实践中解决了材料造型、耐久性、吸水、抗压、抗折、抗裂、抗污染等一系列常见问题。为了解决问题我舍得投入,正因为不断投入,才有了我今天的成功。
我认为社会接受新生事物有一个原则,那就是趋利原则,趋利是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一把钥匙。我要想让更多人接受环保雕塑这个新生事物,就得给社会带来好处,要取得成功的案例。现在一些企业也开始用水泥做雕塑,开始转型,因为这里面出现了商机。新生事物推广的快慢,取决于自身功能的完善,取决于是否与社会意识同步,取决于这个材料能不能造福于社会。
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南门的《条码的启示》 作者:张宝贵
问题3:您说过:“世间本无废物,废与不废,不在物,在于人。”想向社会传递什么信息?2017年,您建成了北京第一个低碳雕塑园,共做了多少件雕塑?做这么大规模的雕塑园,您是怎么考虑的?
张宝贵:我说的这句话主要表达了我对“废料”的一种认识。什么是废料?有人说是“放错位置的资源”。这种说法我觉得比较消极,其实在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到处充斥着废物,只是我们的责任心和能力还不到位,如果到位了,世间废物就可以被利用了。说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,反映了一种消极的态度,没有把自己摆进去,废与不废,不在物,在于人。
2017年我和朱尚熹老师请了十个雕塑家,一起建了一个低碳雕塑园,占地20亩,做了24件雕塑,主要是和北京市人文空间雕塑研究所合作,由他们提供雕塑方案,我们来制作。等雕塑出售了再给雕塑家设计费,这是一种新的合作模式。传统的合作模式是先向雕塑家购买雕塑作品,制作后再把成品推向市场。采用现在这种合作模式,主要是让合作双方都承担责任,共同将环保雕塑推向市场,这种模式是一种尝试,我很欣赏这些雕塑家的见识。在开园仪式上,殷双喜老师做了重要的学术评论,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雕塑家和评论家,都发表了积极的见解,这无疑是对环保雕塑的发展进行了推动,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不是孤立的,需要一个社会环境。
2017年建设的北京低碳雕塑园
低碳雕塑园的《梦》 作者:郭煜
低碳雕塑园的《灯阵》 作者:张宝贵
问题4:现在除了您发明的再造石,还有哪些环保材料可以应用于雕塑制作?您认为环保雕塑的劣势是什么,下一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?有没有二次发明的计划?
张宝贵:只要是固体废弃物,砖、瓦、灰、沙、石、混凝土的粉碎物,废弃的炉渣、矿渣、金属、木头、玻璃,只要不是生活垃圾,不是有机物,都可以应用于雕塑制作。但是这里面使用的技术不一样,需要一个探索过程,有的技术成熟了,有的技术还在研究之中,还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。
环保雕塑的优势很多,要是谈劣势,那么最大的劣势就是这项技术还不被更多人掌握。对于环保雕塑,包括一些专业院校、专业雕塑家,他们多多少少还持有观望态度,市场还持有怀疑态度,因为大家习惯了石雕、金属雕塑、木雕。对于环保雕塑,人们主要怀疑它的美观性、耐久性,因为环保雕塑用的是固废材料,就觉得其价值应该非常低。环保雕塑还有一个劣势,就是使用的材料还没有其他材料成熟,毕竟才发展了几十年时间,还有很多缺点,需要更多人参与进来慢慢完善,还要交给市场去评价,在市场应用中不断发现劣势,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,去研究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,当然,更需要材料界、建筑界、雕塑界在专业上给予指导,在理论上加以总结提高。
我发明了环保雕塑,因为我喜欢。我用三十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些东西,最初不知道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,养活了200多个工人,当然也是他们成就了环保雕塑。能不能再创造新的东西,也许有可能,需要不断思考但这不是我最想做的事情,我最想做的就是要把自己已经明白的东西推广开来,普及开来,让更多的人喜欢它、接受它。
低碳雕塑园的《伴我同行》 作者:赵勇
问题5:您对北京的城市雕塑的发展有何建议?今年,我们正在开展雕塑质量安全周期及管理问题研究,您对此项工作有何建议?
张宝贵:北京的雕塑对全国雕塑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,在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。北京的雕塑也从北京新的功能定位角度提出了新的思考,未来的发展需要专业界讨论。我觉得北京的雕塑应当和城市建设同步,比如说新机场建设、北京冬奥会筹备、通州副中心建设这些重大项目,一定要和城市规划建设同步。这里的同步,包括建设比例、投资比例、专业院校参与比例、社会公众参与比例等等。另外也应该考虑低碳环保雕塑进入城市公共空间,增加低碳环保雕塑比例,让环保雕塑走向街头,走在全国前列。还应开展城市雕塑或者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研究,为雕塑发展提供资金保证;开展环保雕塑发展政策研究,突出环保主题。还可以结合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国际性活动,推动低碳环保雕塑建设,向世界传递环保理念。所谓的文化应该体现对新观念的探索与实践。
关于城市雕塑质量安全周期问题,我认为仅仅由雕塑家、雕塑企业参与研究还不够,还应该让社会公众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士参与,坚持问题导向,针对发现的问题研究对策,不能凭空而谈。雕塑质量问题,不仅是技术问题、管理问题,还有社会认识问题,需要组织社会讨论,让更多的人参与和关注,这样才能让更多的高品质、高水准、高质量的雕塑走向城市公共空间。雕塑是个新话题,也是老话题,如果放在公共艺术角度去讨论会不一样,不论是写实,是抽象,还有家具、建筑、水景等等,如果能站在公共的当代的设计角度去认识,也许会别开生面。归根结底,变废为宝的生态发展理念不可缺位。